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于礼尚往来,在于积极互动。
朋友圈中,也一样。每个人发出的动态,都无不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如果每一次发出去的动态,都如同一潭死水,泛不起一点涟漪,人们也不禁会感到落寞,并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
其实,越是年纪增大,也越是会明白,朋友圈里,不给自己的点赞的人,其实是表明了这几种态度。
01
看淡一切的态度。
学者赵继承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他去拜访学识渊博的导师,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向导师汇报,洋洋洒洒讲了两个小时。
导师一直都是笑眯眯地听着,并不插话,只是偶尔点点头,说着:“有道理!”
得到了导师的肯定,他自然十分高兴。但细细思考后,赵继承才领悟到,并非自己讲得有多么精彩,而是导师的修为已经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作为一个学界泰斗,导师已经过了耳顺之年,人生种种,在他眼中,都是再平凡不过的现象了。若非涉及大是大非和原则底线,有什么必要亮明自己的观点呢。
所以,他们待人处事,无不透露着平和与淡定,对他人怀着一种无限包容。
同样,在我们的朋友圈中,不乏忘年之年,也不乏很多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他们很少或者几乎不发朋友圈,也很少给朋友圈中的人点赞。他们的存在,就如同他们不存在一样,让人“见首不见尾”。
其实,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经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万物皆可爱,默默关注就好。
不发声并不能代表他们对于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而是,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活下去,用自己的处世之道,维系亲情、友情和爱情。
他要用这种方式告诉那些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我在,且一直在,只要你有需要,我定然还是会竭尽所能地帮助你。”
朋友圈若能有这样的朋友,无疑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个榜样,学习他们的谦卑和低调,学习他们对生活不竭的热爱,对事业无悔的追求。
02
看不起你的态度。
诗人王冕曾写下一首诗,赞咏《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一个志趣高洁的人,不论身处、地位高低,都不屑于他人的太高捧低。他们唯一渴望,就是自己能遵从心中所指,勇往直前。
一旦做出了这样选择,便开始有意无意地远离那些与自己三观不合的人,开始远离那些让自己感到厌烦和鄙夷的事。
如同北宋文豪、政治家苏轼,当明白自己的主张不被以宰相王安石的“变法派”所容忍时,主动向朝廷请求外放,到远离都城的“他乡”去为官。
这种独来独往、独树一帜,其实精神层面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了,他们不会再和周围的人斤斤计较,做事也总是堂堂正正。
当然,当努力不被看见、能力水平不被重视的时候,看不起你的人最多。你越是“鹤立鸡群”,越是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们或许就是那个时刻想要打压你的小领导,小肚鸡肠的同事,还有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所谓朋友,只要你朋友圈里流露出一丁点对美好生活的感恩与幸福时,他们要么恨得牙痒痒,要不幸灾乐祸、拍手称快。
这些见不得你好、又拿你无可奈何的人,打心底里看不起你。由此,你的朋友圈尽可能不要流露出失意、失望和失败的消息,否则,他们愈加会处心积虑,落井下石。
03
爱莫能助的态度。
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就没有秘密可言了。
在深爱你的人眼里,你的优点如同缺点一样,有可能会成就你,也有可能会毁灭你,他们总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提醒你、帮助你,想要一生一世护你周全。
当你在朋友圈或显摆,或沉沦,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也希望能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或为你锦上添花,或为你雪中送炭。
然而,他们也十分清楚,有些事,他们终归爱莫能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饱受情绪的折磨,任由时间去帮助你抚平一切。
这些人,你很清楚,他们的关心和关爱一直都在,就像家人一般,情感上的支撑,从未远离。
但造化弄人,你们或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联系了,只能把对方放在心底里。在某个跌落人生谷底的时候,在似曾相似的场景中,感受到被爱。
生命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无法相守的人,以及那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也就多了一份敬畏,多了一份力量。
04
结束语:
人,总是渴望被需要、被肯定、被鼓励。
朋友圈中,那些从来都不给你点赞的人,有人是真无情,有人是真关心。
不必去揭穿,因为现实生活,已经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
com当你明了了不点赞背后的真实态度,你也就懂得了,谁才是真正值得交往和珍惜的人。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