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本之家,脚本语言编程技术及教程分享平台!
分类导航

Python|VBS|Ruby|Lua|perl|VBA|Golang|PowerShell|Erlang|autoit|Dos|bat|

服务器之家 - 脚本之家 - Python - Python开发技巧之海象运算符的三种运用方式

Python开发技巧之海象运算符的三种运用方式

2022-02-17 00:35写代码的明哥 Python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Python开发技巧之海象运算符的三种运用方式,海象运算符是在 PEP 572 被提出的,直到 3.8 版本合入发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学习下

Python 版本发展非常快,如今最新的版本已经是 Pyhton 3.9,即便如此,有很多人甚至还停留在 3.6 或者 3.7,连 3.8 还没用上。

很多 Python 3.8 的特性还没来得及了解,就已经成为旧知识了,比如今天要说的海象运算符。

海象运算符是在 PEP 572 被提出的,直到 3.8 版本合入发布。

它的英文原名叫 Assignment Expressions,翻译过来也就是 赋值表达式,不过现在大家更普遍地称之为海象运算符,就是因为它长得真的太像海象了。

Python开发技巧之海象运算符的三种运用方式

 

1. 第一个用法:if/else

可能有朋友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新特性,所以还是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海象运算符有什么用?

在 Golang 中的条件语句可以直接在 if 中运算变量的获取后直接对这个变量进行判断,可以让你少写一行代码

import "fmt"

func main() {
  if age := 20;age > 18 {
      fmt.Println("已经成年了")
  }
}

若在 Python 3.8 之前,Python 必须得这样子写

age = 20
if age > 18:
  print("已经成年了")

但有了海象运算符之后,你可以和 Golang 一样(如果你没学过 Golang,那这里要注意,Golang 中的 := 叫短变量声明,意思是声明并初始化,它和 Python 中的 := 不是一个概念)

age = 20
if age > 18:
  print("已经成年了")

 

2. 第二个用法:while

在不使用 海象运算符之前,使用 while 循环来读取文件的时候,你也许会这么写

file = open("demo.txt", "r")
while True:
  line = file.readline()
  if not line:
      break
  print(line.strip())

但有了海象运算符之后,你可以这样

file = open("demo.txt", "r")
while (line := file.readline()):
  print(line.strip())

使用它替换以往的无限 while 循环写法更为惊艳

比如,实现一个需要命令行交互输入密码并检验的代码,你也许会这样子写

while True:
 p = input("Enter the password: ")
 if p == "youpassword":
    break

有了海象运算符之后,这样子写更为舒服

while (p := input("Enter the password: ")) != "youpassword":
 continue

 

3. 第三个用法:推导式

这个系列的文章,几乎每篇都能看到推导式的身影,这一篇依旧如此。

在编码过程中,我很喜欢使用推导式,在简单的应用场景下,它简洁且不失高效。

如下这段代码中,我会使用列表推导式得出所有会员中过于肥胖的人的 bmi 指数

members = [
  {"name": "小五", "age": 23, "height": 1.75, "weight": 72},
  {"name": "小李", "age": 17, "height": 1.72, "weight": 63},
  {"name": "小陈", "age": 20, "height": 1.78, "weight": 82},
]
count = 0
def get_bmi(info):
  global count
  count += 1
  print(f"执行了 {count} 次")
  height = info["height"]
  weight = info["weight"]
  return weight / (height**2)

# 查出所有会员中过于肥胖的人的 bmi 指数
fat_bmis = [get_bmi(m) for m in members if get_bmi(m) > 24]

print(fat_bmis)

输出如下

执行了 1 次
执行了 2 次
执行了 3 次
执行了 4 次
[25.88057063502083]

可以看到,会员数只有 3 个,但是 get_bmi 函数却执行了 4 次,原因是在判断时执行了 3 次,而在构造新的列表时又重复执行了一遍。

如果所有会员都是过于肥胖的,那最终将执行 6 次,这种在大量的数据下是比较浪费性能的,因此对于这种结构,我通常会使用传统的for 循环 + if 判断。

fat_bmis = []

# 查出所有会员中过于肥胖的人的 bmi 指数
for m in members:
  bmi = get_bmi(m)
  if bmi > 24:
      fat_bmis.append(bmi)

在有了海象运算符之后,你就可以不用在这种场景下做出妥协。

# 查出所有会员中过于肥胖的人的 bmi 指数
fat_bmis = [bmi for m in members if (bmi := get_bmi(m)) > 24]

最终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只执行了 3 次

执行了 1 次
执行了 2 次
执行了 3 次
[25.88057063502083]

这里仅介绍了列表推导式,但在字典推导式和集合推导式中同样适用。不再演示。

海象运算符,是一个新奇的特性,有不少人觉得这样这种特性会破坏代码的可读性。确实在一个新鲜事物刚出来时是会这样,但我相信经过时间的沉淀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并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时,这种争议也会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以上就是Python开发技巧之海象运算符的三种运用方式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海象运算符的运用方式的资料请关注服务器之家其它相关文章!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36338224/article/details/105655594

延伸 · 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