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四大发明之一,云计算的概念这两年非常火爆。IDC公司发布的《全球云计算2020年预测》,中国将会有超过70%的企业,需要用到云计算平台拓展自己的业务。
国内的云计算平台,最著名的就是阿里云,除此之外,腾讯、百度、小米、华为、京东也都各自拥有云计算平台,各大巨头都已经布局云计算领域。
国外的科技巨头,亚马逊的云服务一马当先,紧随其后的微软、谷歌等巨头也注资加码,希望跟亚马逊一争高下。
但是,在云计算领域,有一家老牌的科技巨头却没有跟进。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数据库,正是凭借自己强大的数据库能力,成为跟IBM、微软相提并论的巨头,它就是甲骨文。
2013年的时候,甲骨文是全球仅次于微软的第二大软件公司。但是在云计算市场,甲骨文的表现很不好,市场份额只有2%,排名跌出前十,份额还一直在下降。
作为上个时代的技术霸主,为什么甲骨文会遭遇滑铁卢呢?
甲骨文发迹
甲骨文这家公司国内的朋友可能比较陌生。它成立于1977年,当时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和团队,发现IBM一位研究员发表的论文,里面提到一个设想,就是“关系型数据库”,而这篇论文并没有引起IBM的重视。
埃里森认为,关系型数据库是数据库发展的未来方向,可能会成为甲骨文的突破口,所以决定赌一把。
不过,当时市场上想做关系型数据库的公司不只有甲骨文一家,甲骨文能够突围,靠的是他们出其不意的市场策略。
首先在产品上,甲骨文没有选择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打磨产品,把产品做到几乎完美才推出市场。他们先要求销售人员,用尽一切办法把产品卖出去。
对于当时的甲骨文来说,摆在面前的道路,要么发展壮大,要么死亡。
在市场定位上,甲骨文选择和行业巨头IBM进行差异化竞争。
一开始甲骨文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软件公司,只卖软件不卖硬件,不收固定服务费,只有咨询费。IBM的数据库则是捆绑着硬件一起销售。
所以甲骨文的定位,不仅掩盖了自己在产品上的弱势,反而更受消费者欢迎,逐渐站稳脚跟。
数据库行业有一个特点:一旦企业选择使用一个数据库,替换和迁移的成本会非常高。甲骨文重销售的打法,帮助它们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
1992年,甲骨文推出了第7代数据库,终于把产品质量的短板补上。此后20年,亚马逊、谷歌、阿里、腾讯以及全球的大银行,都是甲骨文的客户。
那有这样好的基础,为什么甲骨文在云计算兴起的时候,没有抓住机会呢?
错过云计算
早在1995年,甲骨文就开始实践云计算概念,它们当时推出了“互联网电脑”,这可以看做是云计算的雏形。但是当时的网络技术和宽带技术都非常限制,这种电脑的体验非常差,最终不了了之。
等到后来技术成熟了,甲骨文同样没有抓住机会,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首先,甲骨文在传统的数据库业务上赚得盆满钵满,公司超过50%的业务收入,都来自于传统的数据库。新兴的云计算市场一开始的利益吸引力,肯定不如数据库来得多。
亚马逊在2006年推出自己的商用云服务时,最开始的服务对象是电商平台的客户商家,利润特别低,都不赚钱。这对微软和甲骨文来说,搞个这样吃力不讨好的项目,完全没必要。
除了赚钱少,云计算还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产业。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7年,亚马逊在云服务的投入上持续走高,这个数字在2018年,更是高达254亿美元,非常惊人。
考虑到利润和成本不成正比,甲骨文早期对于云计算就不会重视。
其次,甲骨文没有摆脱之前的惯性思维。当云计算显示出潜力的时候,原来甲骨文的销售人员,却认为传统的数据库比云服务更赚钱,就没有尽心去销售。
有媒体曝光,甲骨文推销云计算产品时,会采用捆绑销售的手段,要求企业在采购软件时必须搭上云计算服务,即便对方根本不需要。
云计算技术主要分成三块。甲骨文的开发总裁库里安认为,甲骨文可以适当放弃一些战场,跟亚马逊合作,专注云服务中的软件领域。
但是创始人埃里森的想法是所有战场都要有突破,要在三个战场全面开花。结果,甲骨文拒绝跟亚马逊合作,在软件领域没能占得先机。在另外两个领域因为入场太晚,也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因为战略上的分歧,甲骨文内部开始出现高管流失。原来的开发总裁库里安去了谷歌当云服务CEO。
于是在2019年,甲骨文终于选择和微软合作。两家公司打通彼此的云计算业务数据中心,让双方共同的用户可以用一个用户名登录各自的平台。
从甲骨文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有时候不是技术不够或者资金不足,相反是被自己过去的成功绑住了手脚,不愿走出舒适区,最终成为新时代的抛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