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世界,视觉算法就是数据的一个入口,海康就像未来数字世界的眼睛,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如同数字时代的新能源。
海康这条鱼还不够大,是因为安防的水还不够深。
提到安防,先从我最尊敬的一家公司华为说起。
华为在众多领域都曾打败了无数强悍的对手,比如思科北电朗讯AT&T贝尔阿尔卡特,或庞大,或豪横,或强悍,或霸道,华为都能不战而胜,甚至能撼动苹果这样伟大的对手,唯独一直撼不动海康。
这是为什么?
零散的安防业务就像吊在天花板上的无数沙袋,单靠一个硬拳头,只能撼动一个沙袋,无法形成规模而通吃。
从满足客户碎片需求的开发响应,到快速交付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用高成本的人力去跑安防,就像拿大炮打苍蝇一样,投入与产出不匹配。
安防是一个无法赚快钱,而须潜心耕耘的产业。咬上一口容易,但很难过上舒适的日子。
安防的客户主要是国企,付款流程复杂,回款周期漫长,获客代价大,实施成本高,重人力交付,很难做出标准化产品,无法即调即用。
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碎片化环境,很多企业没有耐心等下去。主动把节奏慢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燥热的安防市场,各种概念层出不穷,唯有海康总是一脸敦厚,但海康靠着保守的逻辑,把鸡肋做成了山珍海味,而其它巨头却食之无味。
华为撼不动,隔壁撼不动,奥密克戎撼不动。撼山易,撼海康难。
海康不可颠覆,源于海康内在的分散基因。
首先,产品线宽广,种类繁多,即便再大的风险来临,总有大多数细分领域基本不受影响。
其次,市场相当分散,某个市场受到影响,其它大部分市场总是处在正常状态。
最后,在新需求到来的时候,海康的整体反应却很快,比如检测屋、试剂管读码、居家门磁等。
即使是不友好的近三年,数据也印证了海康能分散大部分风险。
有一组比股票价格更重要的数字:2021年海康研发投入83亿,研发人员占50%,硬件型号近3万种……
近十年来,全球安防市场老大从未易主。一时第一是运气,一直第一是实力。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海康有特定的比较优势,比如在终端产品的设计能力、推出产品的节奏、成本的控制等方面,海康的综合实力在很长的时间里无人可及。
海康的基因不在硬件而在软件,核心竞争力在软件层,包括底层的软件能力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翻开海康的成长轨迹,全球首家刷屏,不过,有多少勋章就有多少伤疤。
海康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舒适区,在数字经济的创新赛道上,海康仍在思危求变。从过去一个以视频为核心的安防监控企业,转变为未来一个以感知为基础的智能物联企业。
海康历经软化转型的质变,从安防的小池塘游向智能物联的新蓝海。
自计算机视觉开始全面渗透安防行业后,安防的边界,正变得模糊。
去安防化的变革,让海康不断完善智能构架,拓宽生态边界,打开更广通道。
未来城市智慧化治理、产业数字化变革、企业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智能物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实现效率提升、运营创新、组织优化、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可为空间。
智能物联,涵盖企业市场、公共市场以及个人业务。
我们这几十年的发展,是普遍意义上的企业发展。企业级市场的发展,决定了企业通过技术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综合效益的大趋势。
未来商业模式中大连锁会更普遍,如何帮助连锁分支机构去做物联网和信息网,是实实在在的需求。这些需求还处于野蛮生长的早期阶段。
除了企业市场,在更大的公共市场,以城市为中心,如何优化治理,如何通过视频减少交通事故、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等,未来商业机会点会更多。
有人说安防市场已经饱和,其实智能物联的黄金时代并未落幕,而是正在起步。
数字和安全是未来十年两大关键词。奥密克戎以及俄乌冲突让数字与安全的进程大大加速。
全民AI势不可挡,不远的未来,你将找不到跟AI无关的企业。
老龄化迟早会来,带来的人机短缺问题,想想就知道机器人空间有多大,基于视觉技术的工业机器人将会是海康增长的第二曲线。
海康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那份SDN名单。也许正是这个公开的秘密,让张坤等基金经理撤退。对此我深表理解,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风险。
对海康加入SDN的预期,我有几点确定性的结论:被对手重视的公司才是伟大的公司。永远不要低估对手封堵我们的决心,更不要低估一个伟大公司生存下去的决心。
我对海康情有独钟,就像我喜欢华为一样,这种感情有一部分因素是拜隔壁所赐。
对于伟大的企业,外部危机从来都是次要的,真正的挑战永远在内部自身:如何满足不同用户的海量需求。技术、供应链、营销和业务管理是否完善等等。
很多伟大的企业能度过巨大的危机,却因小事而毁灭。真正能打败海康的,唯有它自己。没有谁可以限制它的发展,除非它自己开始投机取巧。
庆幸的是,海康不是高富帅,而是靠谱的经济实用男,身上有着IBM、SONY一样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源自海康的企业文化:厚实、专业、诚信、创新。
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海康会投机取巧吗?你会投机取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