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术发展初期,只有精通手工制作的人才可能熟练地参与到图像的制作过程当中。从涂布感光底片到曝光、显影底片的过程,再到手工涂布相纸和制作最终的影像,摄影师在图像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今这个数码摄影时代的大多数人简直无法想象。现在,图像都被记录在数码照相机的感光元件上,然后人们可以通过电脑屏幕对照片进行调整编辑,最终使用某种数码设备进行输出呈现。也可以不进行打印输出,仅仅将电子文件分享给周围的朋友和家人,或者上传到类似 Instagram、Flickr 和 Shutterfly 这样的图片分享网站。
尽管一百多年前的影像技术在应用领域逐渐被淘汰,但对于艺术家却有着另外的意义。经过一百多年的洗礼,依然有不少工艺技术传承下来并得以复兴。它们的存在是有生命力的,时代造就的经典技艺各具特色和个性,它们具有无法替代的影像魅力。
《塞夫尔,位于默东的塞纳河》(Sèvres, The Seine at Meudon),阿方斯·路易·普瓦特万制作,亨利—维克多·勒尼奥·塞夫尔(Henri-Victor Regnault.Sèvres)拍摄,1855—1860 年,碳素印相工艺
碳素印相工艺
温馨提示 文末有福利
碳素印相工艺(carbon print process),即碳转移印相工艺(carbon print process),是一种制作照片的传统方法,发明至今有150 多年的历史,以这种工艺制作的照片曾被誉为影像贵族。碳素印相工艺是最古老的摄影工艺之一,也是一个需要摄影师深度参与艺术作品实际创作过程的手工活动。 它第一次被使用大约在1865 年,当时还处于摄影术发明初期。现代摄影作为光学、机械装置和计算机结合的产物,其作品已不像以往博物馆收藏的绘画、雕塑和工艺作品那样容易让人们将它们和手工艺活动联系在一起,但它们已经广泛地被大型博物馆所接受。
《祈求上帝让父亲安全回家》(Pray God Bring Father Safely Home),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和阿尔文·兰登·科伯恩(Alvin Langdon Coburn),1910 年,碳素印相工艺,15 英 寸×12 英寸
对手工的喜爱
摄影术中的手工技艺在高度工业化和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21世纪初仍然重要吗?不断追寻出色的技艺以及使用双手去制作照片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和我们的文化机构应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并且使他们具备所需要的知识?不同地方的人会从各自的视角理解这些问题,并且一定会以各种不同的观点来回答这些问题。
数字革命迅速地改变了摄影的格局,并且使胶片摄影几乎被淘汰。数码照相机(包括手机等便携设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替代了胶片照相机,大部分照片的输出方式由打印机完成而不再采用手工显影。包括书籍和报纸在内的纸质媒介也面临同样的命运,因此图书馆逐渐变得“无纸化”,并且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和平板电脑,而不再通过报纸和书籍获取事件的信息。
尽管出现了数字革命,但是具有探索性的古老印相工艺目前正在复苏。那么,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查尔斯·伯杰(Charles Berger)发明并改进了超稳色彩系统(Ultra Stable Color System),彩色碳素印相工艺在1990 年代出现过短暂的复兴。超稳色彩系统是一种青、品红、黄、黑(CMYK)工艺流程,独特的重氮感光剂替代了重铬酸盐。这一工艺曾被用于印刷高档美术品,直到1999年被作为商业产品停产。但是,其早期从业人员仍在继续从事这项工艺中的一些技术和材料的经营,包括西雅图的托德·冈格莱(TodGangler)。
促使手工印相在当今摄影圈中复兴的原因比较复杂。要分析其原因不仅需要了解实践者个人的背景和文化素养,还需要考虑一些与摄影本质相关的历史因素。需考虑的重要因素有以下种种:1. 摄影本身所具备的实验性使它拥有多种感光方法。2. 创作者渴望自己的作品具有独特性,能区别于他人。3. 在当代文化价值体系中,随着人们对数字影像的痴迷趋势,衡量事物的优劣往往以新或旧为标准,这将导致以牺牲真正的工艺技能为代价。
摄影的一个迷人之处在于它作为媒介的无限可能性。摄影术的发明者赋予它不同定义,塔尔博特称它为“光绘摄影(photogenicdrawings)”,而尼埃普斯则称之为“日光蚀刻法(heliography)”。即使在今天,我们对于这一媒介的本质认识还是不够明确,在一定范围内大家对于摄影可能达成的共识是:照片是由光线在特定材料上起反应而形成。这种不明确的以材料进行定义的结果是,摄影在物质方面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将金属银印在纸张、铜板、玻璃上,蚀刻的铜板涂上油墨并转印到纸张上,含有金、铂、钯或者铀的作品,印制在玻璃、金属或纸张上的影像由颜料和胶质配制,例如阿拉伯树胶或明胶。
数字图像的遗留问题
人们对数字影像技术的痴迷从 1982 年索尼展示第一架数码照相机开始,这种痴迷反而触发了人们追本溯源的渴望,即强调手工和非常原始的物质性。人们通常认为数字图像使一个曾经属于摄影的特性消亡了,即对“真相的修辞(rhetoric of truth)”,这样的修辞被过去和现在著名的图片操纵者赤裸裸地剥夺了,包括:奥斯卡·雷兰德(Oscar Rejlander)、亨利·皮奇·罗宾逊(HenryPeach Robinson)以及杰瑞·尤尔斯曼(Jerry Uelsmann)。然而,由数字技术引发的一个更严肃的问题是它给那些不再依赖于物质性的照片提供了特权:构图的自由安排、情绪的控制、色调的处理,这些是以牺牲照片的物质性为代价的。简而言之,数字影像脱离了影像原有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再见到或欣赏到过去摄影作为对象和艺术作品受到重视的品质,例如:有质感、有光泽和有起伏的物质。
《卢浮宫博物馆中的博西奥》(Musée du Louvre, Bosio),阿道夫·布劳恩,卢浮宫博物馆,1866 年,碳素印相工艺,18 英寸 ×14 英寸
摄影的一个无可争议的特点是,它既可以用于个人表达也可以服务于实用目的,而且往往从一开始就呈现这种状态或者在两方面都有所体现。本书中的大部分碳转移印相作品属于个人表达的范畴,这也属于摄影的另一个分支:艺术摄影。将这类摄影称为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必须以一种或多种方式与摄影的常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三十多年前,阿比盖尔·所罗门·戈德乌(Abigail Solomon Godeau)在《新墨西哥艺术研究》(New MexicoStudies of Fine Art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艺术摄影经常定义自己,当然,它必须定义自己,它和那些标准的、无处不在的摄影门类是相反的。”
戈德乌的观点正中所有艺术摄影的核心问题,无论艺术摄影处于过去或现在的某种流行美学时期。摄影师可以从许多方面区分出自己和别人作品之间的不同,无论在主题、切入点还是在呈现方面。本书中的艺术家延续了艺术摄影的悠久传统,通过使用手工印相使作品从无处不在的数字影像中脱颖而出。
《 靠 近 盐 市 街 1 8 号 》( C l o s eNo. 18 Saltmarket),托马斯·安南,1868—1877 年,碳素印相工 艺 ,1 1 英 寸 × 9 英 寸
手工印相在两个方面依然很受人瞩目。第一,练习这些工艺需要超常的耐心,对于飞速发展的数字文化而言,这是一种很好的矫正方法。第二,也许是最重要的,人们认为手工影像的制作过程比最终结果本身更重要。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影像呈现方式带来的片刻满足感来说,它是一种需要亲手参与制作的工艺,其中的细心和实践性在最终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这种满足感是相对短暂的,有时甚至是虚无的。
最近几年,手工摄影工艺的流行程度与日俱增,这其中的原因是数字输出的自动化使许多摄影师从影像的制作过程中被隔离出去,并且使他们丧失了成就感。如今的激光和喷墨打印机能够制作非常漂亮的打印作品,但是缺少了个人参与和手工活动。无论是在传统暗房中,或是在现今碳转移印相制作者所使用的昏暗房间里,制作照片都需要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需要经过许多步骤制作的作品看起来需要大量工作,但是这个过程本身会令我们因为成功制作出一张作品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手工印相因此可以通过个性化的细微步骤和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渐进式的改进。这些不同的发现总会带来众多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视觉表达方式。
手工印相需要的部分设备和工具
通过手工制作影像的目的和做法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和使用手机镜头拍摄并使用一些效果滤镜制作的照片很相似,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所有的碳素印相作品都是原作,这是无法完全使用数码技术进行拍摄并呈现出来的,无论数码的呈现多么完美都无法达到前者在照片表面所呈现出的质感和材料的物质感以及作品尺寸不同的独到表现。基于这个原因,找机会去观看原作对于那些对制作手工印相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任何手工影像作品一旦通过印刷或屏幕再呈现,就彻底改变了它的性质。
碳素印相工艺在当代的复兴
在碳素印相工艺的整个发展历史中,当它和其他商业性的印相工艺(蛋白、铂金和银盐)共存的时候,碳素印相工艺始终被视为影像工艺中的贵族。使用碳素印相工艺制作的影像比其他工艺更昂贵,比铂金印相工艺贵大约两倍,比银盐工艺贵三到五倍。然而,更为简单、廉价的选择给工艺、品质上乘的碳素印相工艺和碳溴印相工艺(carbor)的商业化造成了难以克服的经济压力。
加里·C·贝克,《三朵郁金香》,碳转移印相工艺
Gary C. Baker, ThreeTulips, carbon print
因此碳素印相工艺基本消失了。自1970 年代起,碳素印相工艺开始作为古典摄影工艺中的一部分被复兴。人们被它独特的美感、无与伦比的存档品质以及创作的灵活性所吸引,艺术家研究历史上记载的材料和方法,并且开始将它调整成为自己创作影像的材料、工具及方法。
程华,《开物—2》,2012 年,山西大同,碳转移印相工艺(相纸基底),24cm×24cm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工匠式的方法是对碳素印相工艺的本源和在早期发展成为商业工艺之前更具实验性的一次回归。由于碳素印相工艺可以任意调整颜料的色彩、碳纸的配方和最终介质,因此,它也开辟了多种新的表达途径。手工影像可以通过小批量生产手工原料让这些工艺本身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实验,同时它们也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工艺。
谢尔盖·莱蒙琴科,《耶夫帕托里亚》,2013 年,CMYK 彩色碳转移印相工艺(数字底片、喷墨打印墨水、YUPO 合成纸),9 英寸 ×6.5 英寸
Sergey Lemeschenko, Eupatoria, 2013, digital negative, CMYK color carbon print, multiple transfer carbon on YUPO synthetic paper, ink-jet ink pigments, 9×6.5 inches
尽管古典印相工艺在当代已经复兴,但是碳素印相工艺所吸引的摄影爱好者比树胶重铬酸盐工艺、铂金印相工艺和其他古典工艺都少,可能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个工艺很难。事实是尽管这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而且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困难,但碳素印相工艺是一种直截了当的工艺,一旦学会了就有可能通过它复制其他摄影印相工艺。
沈忠海,《上海景观》,碳转移印相工艺(数字底片、玻璃材料)
由于它是作为手工工艺而不是作为商业性工艺复兴的,即使在碳素印相的声誉处于巅峰状态的时候,它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工艺——艺术家在图像制作流程中实行全程的创意控制,从图片、材料的选择,到创新性地呈现最终的影像。探索、实验和解决问题通常都是由艺术家独立完成,当代碳素印相工艺制作者的努力使他们在摄影印相工艺的历史上发现了这个在视觉呈现上比较罕见的工艺。
选摘 编辑: 陈一
以上选自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年3月版《碳素印相工艺》
《碳素印相工艺》古典摄影技法丛书
16开256页 定价318元半价159元
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碳素印相工艺简短的历史、当代摄影工艺大师们对现在制作工艺基本流程的总结,以及选择性地展示一些当代工艺实践者的优秀作品来介绍碳素印相工艺。
更多 半价特价 好书
纪实影社画廊
▼
纪实影社 向优秀的摄影师致敬
纪实影社画廊 第一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二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三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四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五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六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七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八期
联系微信:wsk382238759 dcy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