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大米终于收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XBOXONEX。这台机器其实早在发售之前就已经从国外寄了出来,谁曾想愣是在路上堵了好几个月,这才姗姗来迟。
迟到总比不到好,大米突然想到了同样命途多舛的Kinect,想买来一并收藏,顺便试一试跳舞类的体感游戏。结果我告诉他,现在的Kinect可不好买了,因为早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微软就已经停产了Kinect设备,现有的存货一经售罄就不再补货。要知道,那时距离XBOXONE捆绑Kinect销售,才过了不到4年的时间。
巧合的是,就在我们感叹Kinect短命之际,微软无独有偶又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连可以转接到X1S和X1X上的Kinect转接器也要停产了。这仿佛是在宣告了它的死刑之后,顺手一并盖好了它的棺材板。
这次连它都停产了
曾经风光无限的Kinect
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被吉尼斯记录认证过的世界上销售速度最快的消费者设备,不是iPhone也不是Switch,而是微软的体感设备Kinect。在10年末上市后的60天内,它就狂销800万台,这样的数字简直令人咋舌。
Kinect(至少在当时)的成功并非只是偶然。彼时XBOX360已经上市了四年,市场疲态初显,而看似机能差劲软件阵容也不够看的Wii却越来越风生水起。微软急需一个新设备去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同时他们也盯上了非核心玩家这块巨大的蛋糕。于是,他们便斥巨资去研究下一代的体感技术,为此不惜花费大价钱收购了很多在这方面耕耘已久的技术公司。
而最终的成品Kinect,哪怕以现在的眼光去看,也依然是一部充满“黑科技”的设备。不同于同时代的Wii以及PSMove,你并不需要任何手持设备去配合它,只要站在摄像头前,Kinect就能识别你的动作,并精准地投射在电视屏幕上。跳舞、运动、绘画、冒险……一切都是那么的轻松与真实,真正地把你从控制器里给解放了出来。
之所以Kinect能让你脱离控制器,甚至用语音和手势去操控XBOX,是因为机器里内置的红外摄像头、多种传感器以及麦克风的通力合作。在2x2m见方的空间内,Kinect会用无数红外线探测你的位置,用测距得来的深度信息精准地还原出你的动作,甚至小到一个手势也能识别。第一次接触到这类产品的消费者,甚至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穿越到未来的错觉——要知道,《钢铁侠1》也不过是08年才上映的电影。
而这样一部充满黑科技的体感设备,售价竟然只要149美元。微软也对这款设备的表现寄予厚望,甚至不惜投入5亿美金,专门用来宣发。电视上、网络上、节目里、实体店旁、电影前的贴片广告……你在哪儿都能看到Kinect的广告轰炸。为了宣传它,时任微软CEO的史蒂夫·鲍尔默还说顺了嘴:“Kinect就是下一代的XBOX!”
如此低廉的售价和如此猛烈的宣传攻势确实收到了成效,Kinect在初期的表现可谓是现象级的,前文提到的销量就可见一斑。然而,这样的繁华其实只是表象,有太多隐藏在阳光下的阴影没有被当时的消费者所发现。而这,也为Kinect的迅速溃败埋下了祸根。
阳光下的阴影
上个世代的主机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为了抢占市场,无论是微软还是索尼,都是亏本卖机器,然后通过游戏软件的授权费来把成本给赚回来。Kinect虽然只是配套设备,可仍然延续了同样的定价策略,要不然一身黑科技的它,为什么只卖149美元?
定价低了,消费者就有购买的冲动;但问题是,你卖得越多,反而就亏得越多。所以你别看Kinect最终卖出去了3000多万台,但到底赚了几个钱,只有微软自己心里清楚。
更糟的是,Kinect上也没有杀手级的应用,去支撑起这样的销量。无论是《水果忍者》还是《舞蹈中心》,亦或是《运动大会》和《型可塑》,都是有一定吸引力,可是很快就会让人失去兴趣,继而吃灰的休闲游戏。
开发者们对于Kinect的热情也只能用寡淡来形容。毕竟要专门为这样一个特殊的设备开发游戏,完全可能得到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结局,动力自然也就没有那么足了。而业界大厂对于Kinect的支持,也只保留在一个非常初级的水平上,比如《极限竞速》系列,你可以用手势来操控赛车的方向,而游戏自动帮你加减速,是不是特别鸡肋?
更搞笑的是一个看上去像段子,但实际上是真事儿的逸闻:在开启了Kinect玩《FIFA》之后,因为连续说脏话,导致被游戏里的裁判连发红牌直到输掉比赛。
Kinect在实际运用方面,也有一些掣肘影响了它的发挥。比如你至少要把你的客厅腾出一个2x2m的空间,中间不能有任何家具遮挡,才能让Kinect准确识别你的身体。对于地广人稀的美国来说,他们在玩Kinect游戏之前甚至都要挪动一下家具,更别提东亚了。咱们的年轻人先能租得起一个带客厅的房子再来说Kinect吧。
而且,虽然Kinect的识别度已经到了黑科技的级别,但那也基本只限于休闲类的轻度游戏。像对精度要求较高的FPS,Kinect就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再加上Kinect主打的就是合家欢的游戏体验,因此也完全吸引不到核心玩家的注意力。
虽说非核心玩家这块的蛋糕也很大,Wii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但问题在于,当时无论是任天堂、索尼还是微软都没有意识到,体感并不是游戏未来的潮流,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分支而已。非核心玩家虽然更容易去讨好,但他们也更容易离你而去。相比核心玩家,他们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等到手机游戏异军突起,就没人再想着笨重的Wii和Kinect了。
然而微软却一意孤行地认为,Kinect就是游戏的未来,甚至在次世代主机XBOXONE发售时,强行把Kinect2.0和它捆绑在一起发售,售价还比隔壁的PS4贵了100美元,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硬件赚不到钱、没有足够有杀伤力的游戏软件、开发者们不买账、核心玩家不感兴趣、非核心玩家的大量出走、还有对游戏未来形势的错误估计,让Kinect刚开始大获成功,却也很快从神坛上跌落。和XBOXONE强行捆绑销售的Kinect2.0就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微软不得不宣布解绑并将其停产,正式宣告体感时代的终结。
只是,体感的时代虽然终结了,但体感的技术却并没有凋零。
体感不死
Kinect在游戏领域大概率是凉了,不过它毕竟身怀绝技,要是白白让这一身黑科技跟着它一起进坟墓,未免也太浪费了一点。
别担心,想想它的原理,利用红外摄像头来接收景深距离信息,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另外一台设备?没错,你手中iPhoneX的“刘海儿”里,就藏着一台迷你版的Kinect。之前,它用来识别你的人体和手势,而现在,它被用来识别你的面部信息。
所以说,尽管我们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到Kinect在游戏领域内露脸,但在民用、科研、教育领域,Kinect的红外识别技术仍然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我相信,当它变得更便捷、更精确、也更便宜的时候,终有一天它还是会回到玩家们的世界里的。
至于更广义上的体感游戏方式,其实也并没有完全从游戏圈消失。手机上的赛车竞速游戏、PS4和Switch摇杆里的重力感应与陀螺仪、VR的体感操控,其实都运用到了体感。只是,相比智能手机刚刚诞生的那个年代,体感游戏带给玩家和大众的新鲜感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毕竟相比传统的操控方式,它不那么精确、有的时候操作起来还很蹩脚;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没法躺在床上玩,这实在是太致命了。
要说直到现在还对体感孜孜不倦的,可能也就只剩下任天堂了。其实早在GBA时代,他们就曾推出过一种内置感应仪的卡带,来实现最基础的体感控制。而最新的NS,也延续了一部分Wii时代的理念,只不过取消了感应条和粗大的“棒子”,把体感感应器全部凝缩到了两只小小的长条形手柄里。《超级马里奥:奥德赛》中有很多特殊的操作,基本只能用体感操作才能完美实现;而《ARMS》也对体感支持得很好,偶尔放弃传统操控的一点精准性,换来更多的热量消耗和乐趣,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调剂。如果你让我推荐一款现如今最好的体感游戏设备,我想我应该会向你推荐NS的。
结语
其实体感和VR的处境很相似,都是看上去非常有新鲜感,但是一旦接触就会发现它的实际体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不仅繁琐而且麻烦,再加上没有足够有吸引力的游戏能抓住玩家的眼球,导致其必将慢慢从神坛上跌落。VR和体感,可能都只是游戏发展史上的两个小小的分岔。游戏真正的未来在哪里,可能还没有人找到准确的答案。
或许到很多年以后,有一些视频up主在考古旧时代的游戏设备的时候,会重新提起Kinect的名字,并配上这样一条说明性质的文字:Kinect,微软创造的体感游戏设备,在当时是技术最为先进的一款,并且其运用的技术其实就是日后很多我们所熟悉设备的原型。
也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
来源:游民星空北方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