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在全世界的目光中,中国的神舟十二号飞船将三名航天员送上浩瀚的太空,他们将在那个美丽而又危险的太空中驻留三个月。从2003年杨利伟代替华夏儿女完成飞天梦想到现在已经18年了,嫦娥奔皓月,天问访荧惑,回顾往昔,我们总能感受到中国崛起的厚重脉搏,今天大佬日志就带大家重温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事,感受中华民族叩问天际的决心与勇气,新来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不错过以后精彩内容。
杨利伟
2003年,杨利伟和神舟五号一起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然而谁又能想到,航天英雄杨利伟曾经是一个文弱内向的小男孩呢?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他的父亲在县里的土产公司上班,母亲魏桂兰是一名教师,他们能够提供给杨利伟的不多,只有一句句循循善诱的教导,而这些为人的道理,却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杨利伟小时候性格比较内向,并且缺乏胆量,为了鼓励杨利伟勇敢起来,每到寒暑假的时候,父亲都会带他爬山,游泳。长此以往,杨利伟对探险产生了兴趣,常常和小伙伴们跋山涉水野游。
杨利伟
绥中有一个军用机场,有一年八一建军节,学校组织去机场看飞行,从那时起,翱翔蓝天的梦想便在杨利伟心中扎下了根。
1983年,空军招飞人员要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飞行员,高三的杨利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通过了选拔、考察、体检等一系列程序之后,18岁的杨利伟正式成为保定航校的新学员。从小争强好胜的杨利伟在军校中用功刻苦,逐渐成为了最为优秀的那一批学员。军旅生活是枯燥单调的,却也是阳刚明亮的,杨利伟在航校期间喜欢上了唱歌、弹吉他,还成为了文艺骨干。
毕业之后,杨利伟服从组织分配,先后前往甘肃、陕西等地,后来由于收入不理想,很多朋友劝他去民航,但是杨利伟认为,战斗机王牌飞行员才是他的梦想,去开七平八稳的民航飞机实在不适合他。
1995年9月,经中央军委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杨利伟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老一辈革命家与科学家为航天事业做足了铺垫,现在轮到他们去挑起航天的担子,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杨利伟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选拔,886名飞行员中只有12名成功加入了航天员队伍,其中就有杨利伟。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这一天,杨利伟和战友们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并且一一在国旗上庄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成为航天员并不意味着荣华富贵,在执行任务之前,这个词语大多数情况下都意味着每天都要进行几乎达到了人体极限的魔鬼式训练。
他们要在8G的过载下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杨利伟说,在操作的时候我们手里都会拿着一个报警器,当你一旦承受不了了,随时按下这个报警器,实验马上就会终止。但是自从1998年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二十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航天员把这个报警器按下过。
2001年底,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患上了严重的肾病,却因为杨利伟训练任务繁重,家中孩子没人照顾,拖了大半年都没有去检查,直到病情严重才去了301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杨利伟和妻子张玉梅
手术后的第二天,杨利伟就有飞行训练任务,看着病床上的妻子,杨利伟心中挣扎万分,那天夜里,他坐在妻子的病床前,一夜没有合眼,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故作轻松地鼓励杨利伟参加训练。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张玉梅每个月都有十天要在医院里度过,孩子还需要照顾,大队特批杨利伟可以住在家里,于是杨利伟又当爹又当妈,不断奔波于航天城、医院和住所之间。
2003年,非典来袭,首飞任务也到了关键时期,杨利伟和其他航天员们被完全封闭,与家人隔离,积极备战。
飞天梦想一朝成
这一年,航天界出现了太多的意外和灾难。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着落的时候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遇难;俄罗斯载人飞船按照预定时间从太空返回,自动控制系统失灵,差点机毁人亡;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前爆炸,21人受伤,两颗科研卫星被毁,巴西航天梦碎。
虽然我们不迷信,但这些事故的发生还是让众多航天工作人员心头有了一丝不安,作为家属,张玉梅也始终担心着丈夫的安危。
赶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之前,杨利伟特意回了趟家,面对自己的妻子,杨利伟心中有些愧疚,他拿起闹钟,对妻子说:“我走了,你也不会调表,我教教你吧。”
朝夕相处这么多年,张玉梅听出了丈夫的弦外之音,她抢过闹钟,坚决地说:“不,我等你回来给我调!”杨利伟看着妻子,也坚定地点了点头。
时间很快来到了10月15日,杨利伟两点起床,之后就是一系列的准备,6点15分,他怀着坚定的信念走入舱门,负责为杨利伟关闭舱门的工程师在外边做最后的检查。他看似随意地问杨利伟:“你知道当年给加加林关舱门的工程师,后来怎么样了吗?”
杨利伟说不知道,工程师说:“他现在是俄罗斯航天博物馆的馆长。”杨利伟哑然失笑,关舱门的时候他对工程师说:“馆长,明天见!”
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说杨利伟心中没有一点波澜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长久以来的军旅生涯让他培养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后来,杨利伟说,我们不是不珍惜生命,更不是无视风险,而是对自己的能力与技术充满自信。
9点整,神舟五号承载着杨利伟,也承载着万千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在轰鸣声中离开了神州大地,飞向遥远的太空。
说起来似乎很浪漫,但是对于杨利伟来说,短短的几分钟却一点都不轻松。
火箭和飞船总重量达到了487吨,当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炙热的火焰和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的时间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成了蒸汽,与巨大的推力相对的,杨利伟感受到压力逐步增加,由于此前接受了魔鬼式的训练,这种压力还在杨利伟的承受范围之内。
神州五号
但是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剧烈抖动,与人体产生了共振。
虽然在常态环境下,这种共振不足以要人性命,但是此时这种振动是叠加在一个大约6G的负荷上,杨利伟后来在回忆中说: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训练,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这种共振在几秒的时间内越来越强,与之对应的,杨利伟感受到的痛苦也越来越强烈,他回忆时说: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这种共振持续了26秒之后才逐渐减轻,杨利伟没有经验,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他只能选择硬抗。
而在遥远的神州大地上,地面的工作人员也在时刻关注着杨利伟的情况,画面上的杨利伟一动不动,似乎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杨利伟不动,他们也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大气都不敢喘,他们心中有一种不妙的预感,甚至有的工作人员眼中已经噙满了泪珠。
9点3分20秒,整流罩打开,阳光透过舷窗照在了杨利伟的脸上,他不禁眨了一下眼睛。
当时地面指挥大厅中,有人立即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众人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在场的老专家一个个忍不住得落下泪来,他们为之奋斗的梦想在这一刻,终于化为了现实,研究道路上遇到过种种困难,那种挫败感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胸膛中翻涌的是自豪,是骄傲!
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之后,全国人民都松了一口气,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他的家人,当天傍晚,杨利伟的父亲杨德元,母亲魏桂兰、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19时58分,杨利伟和妻儿进行了天地对话。
他们的对话简单直接,张玉梅知道,自己的丈夫此次去太空使命重大,每一分每一秒都相当宝贵,这次对话是互报平安,更是鼓励与牵挂。
杨利伟和妻子
10月16日4时31分,杨利伟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要回家了,杨利伟克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他知道,等着他的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在人类的航天史上,返回阶段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阶段,他不能有丝毫马虎。
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通红,紧接着,飞船的外表面就开始剥落,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恐惧慢慢爬上了杨利伟的心头,舷窗有了裂纹,而窗外是16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心理防线再强大也不可能不为所动。
杨利伟不能乱,他只能将恐惧埋在心底,紧接着,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杨利伟才稍微安心了一点,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几乎等同于0。
事后杨利伟才得知,外边裂开的是防烧涂层,而不是舷窗。
六点的时候,返回舱进入中国国境,在太空中遨游60多万公里的杨利伟终于飞向祖国的怀抱,神舟五号返回舱拖曳着一团火光,从青藏高原上空掠过,沿着黄河古道,按照预定计划向内蒙古主着陆场飞去。
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在蔚蓝的天空中依次打开,6时23分,神舟五号安全着陆,6时38分,搜救队伍报告,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北京指挥大厅中一片欢腾,人们激动得眼含泪水,随后北京指控中心宣布,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这一天将永远铭刻在人类的历史上,这一天我们国家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翘首以盼的飞天梦,万千同胞为之振奋,华夏大地为之震颤,飞天,我们做到了!
十八年后,神舟十二号飞天成功,三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作为第一个漫游太空的中国人,也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和同行开玩笑说:太羡慕他们了,一进去之后,他们的“家”太大了。
神舟十二
杨利伟这句话是在开玩笑,却也是中国航天发展的缩影,1956年10月,钱学森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正式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幕,47年后,杨利伟成功遨游太空,今天,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明天我们将踏上更为广阔的征途!
钱学森
本期到这就结束了,欢迎各位留言评论,喜欢本期的朋友请多多点赞转发,我们下期不见不散。